漯河剿簇物流有限公司

當前位置:
首頁 >> 學歷類 >> 高考 >> 輔導資料 >> 正文

高三歷史重要知識點復習:中國古代對外關系

發(fā)表時間:2015/5/11 16:45:04 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 點擊關注微信:關注中大網(wǎng)校微信

隋唐:①從貞觀年間開始,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;②貿(mào)易往來頻繁;③突出人物:鑒真和吉備真?zhèn)?;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響(大化改新以唐制為藍本;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長安的樣式)。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幣開元通寶。

遼宋金元:都與日本有頻繁的貿(mào)易往來。

明清:①東南沿海倭患嚴重;②明政府罷市舶,導致奸商與倭寇勾結(jié),形成倭患;③戚繼光抗倭,1565年肅清倭患;④清朝實行閉關政策。

(2)與朝鮮的關系

秦漢:①秦漢之際,燕、齊、趙人為避戰(zhàn)亂,數(shù)萬人遷居朝鮮;②三韓多次派人赴漢,先后會見漢武帝光武帝;③辰韓引進中國先進文化,被稱為秦韓;④雙方保持頻繁的貿(mào)易往來:朝鮮檀弓、果下馬等輸入中國;中國的銅鏡、漆器、鐵制工具等輸出到朝鮮。

隋唐:①往來:唐朝的留學生中,新羅最多,最著名的是崔致遠。長安等地設有“新羅坊”、“新羅館”接待新羅商旅。②新羅立國,參用唐朝制度,設立國學,教授儒學;新羅文化帶有濃重的中華文化色彩。

(3)中華文化圈:中華文化圈以中國為中心,包括周邊國家日本、朝鮮、越南等,初步形成于漢朝,隋唐時期最終完成。其特點是以漢唐文化為源流向周邊傳播。周邊國家文化以漢唐文化為模本,深深打上中華文化的烙印。

★與東南亞、印度半島的關系

(1)與印度半島的關系

漢朝:開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。通過絲綢之路,進行頻繁經(jīng)濟文化交流。中國的鐵器、絲綢和養(yǎng)蠶繅絲技術,以及鑄鐵術、井渠法、造紙法等西傳,印度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傳人中國。

隋唐:①互派使節(jié)。②以佛教為紐帶,天竺遣使唐朝送來郁金香、菩提樹。佛教藝術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。中國創(chuàng)立十進位記數(shù)法傳到天竺。③玄奘、義凈到天竺研究佛學。

(2)華僑開發(fā)南洋

南洋:泛指東南亞地區(qū)。

過程:從唐朝開始,東南沿海一帶有很多人到南洋諸島謀生。鄭和下西洋后,更多的中國人遷徙到南洋定居,成為華僑。

作用:帶去先進工具和技術,對南洋開發(fā)作出重大貢獻。

★與中亞、西亞的關系

漢朝:通過絲綢之路,中國與中亞、西亞進行了頻繁的經(jīng)濟文化交流。中國鐵器、絲綢以及養(yǎng)蠶繅絲技術、鑄鐵術、井渠法、造紙術先后西傳。

隋唐:對外交往密切。隋朝和波斯互遣使節(jié),唐朝時波斯人在中國開設波斯店。唐高宗時,大食與中國通使,持續(xù)了一個半世紀。中國造紙術在唐朝時傳到大食。

元朝:大量波斯人、阿拉伯人遷入中國,和漢、蒙、畏兀兒等民族長期雜居通婚,形成新的民族回族。

★與歐洲、非洲各地的關系

(1)陸上絲綢之路

開辟條件:①張騫通西域,為絲綢之路開辟奠定基礎;②西域都護設立,有效地保護了商旅往來;③甘英出使大秦,進一步了解西行路線;④漢朝經(jīng)濟文化繁榮、國力強盛,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辟。

路線:長安、河西走廊、敦煌、疏勒、大宛、安息、大秦。

意義:促進了東西方經(jīng)濟、文化交流。

(2)海上絲綢之路

開辟:漢武帝以后。

路線:廣東沿海港口(廣州等)、印度支那半島、馬六甲海峽、孟加拉沿岸、印度半島南端。

意義:加強了同東南亞、南亞各國的聯(lián)系,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問的聯(lián)系。

(3)鄭和下西洋

①目的:宣揚國威,加強與海外諸國聯(lián)系,滿足統(tǒng)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(chǎn)的需求,尋找建文帝。②條件:國力強大,造船業(yè)發(fā)達,天文地理知識進步,羅盤針使用等。③過程:1405年至1433年,先后7次,訪問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。④路線:沿海上絲綢之路,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。⑤特點:規(guī)模大,歷時長。次數(shù)多,航程遠,抵達國家地區(qū)多。⑥意義: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,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,鄭和是世界航海事業(yè)的先驅(qū)。增進了中外友好往來和經(jīng)濟文化交流。⑦局限性:目的不是發(fā)展海外貿(mào)易,沒有推動海外貿(mào)易新時代的到來。它采取的不計經(jīng)濟效益的政策,給明朝造成巨大負擔,沒有生命力。隨著國力衰退,航海壯舉便悄然結(jié)束。

(4)與歐洲的關系

東漢:甘英出使大秦,行至波斯灣。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來到東漢。這是中歐直接往來的最早記錄。

唐朝:和東羅馬有使者往還,東羅馬的醫(yī)術、雜技傳人中國;唐朝的絲綢、瓷器大量運往歐洲。

元朝:意大利人馬可.波羅來中國,畏兀兒族人列班?掃馬前往西亞、歐洲,成為我國第一位訪問歐洲各國的旅行家。

明清:1553年,葡萄牙租占澳門。明朝中后期荷蘭殖民者占據(jù)臺灣;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。1685年和1686年雅克薩反擊戰(zhàn);1689年中俄《尼布楚條約》。西學東漸,16世紀后期,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。傳教士來華,把西方的天文、數(shù)學、地理、繪畫、音樂等方面著作介紹給中國,又把中國的儒學和道學介紹給西方,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貢獻。徐光啟等與傳教士合譯西方科技著作,為中國科技注入新的生機。

2、中國古代與世界各國的經(jīng)濟文化交流

Ⅰ經(jīng)濟交流

⑴兩漢:①張騫通西域后,中國的絲綢、冶鑄、水利技術都遠播中亞、羅馬和歐洲地區(qū)。②東漢時期,我國的鑄銅和制漆工藝傳到朝鮮,朝鮮的果下馬、檀弓等特產(chǎn)也運到中國,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這時也傳到日本。

⑵唐朝:①中朝貿(mào)易往來頻繁。②中亞、波斯的商人把胡椒、波斯棗、藥品、香料、珠寶等輸入中國;中國的絲綢、瓷器、紙張燈也運往波斯,并從那里行銷歐洲。③大食商人也到中國行上年;中國的造紙、紡織技術傳到大食,再傳到歐洲和非洲。

⑶兩宋:我國對外貿(mào)易東達朝鮮、日本,西至非洲的一些國家。

⑷元朝: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大都市,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(mào)易港口。

⑸明朝:鄭和下西洋,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受到各國歡迎,鄭和從西洋購得珠寶、香料、藥材等土特產(chǎn)。

Ⅱ文化交流

⑴中國文化的外傳:

①科學技術:a.唐朝時造紙術傳到朝鮮、日本、印度、阿拉伯、北非和歐洲,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(fā)展。b.宋朝時,印刷術東傳朝鮮、日本、印度、阿拉伯、北非和歐洲,促進了文化的傳播。c.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,為歐洲航海家發(fā)現(xiàn)美洲和實現(xiàn)環(huán)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條件。d.元朝時,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到歐洲。e.唐朝時建筑技術傳到日本;數(shù)學專著《綴術》傳入朝鮮和日本,成為學校教材。f.明清之際,總結(jié)性的科技著作《本草綱目》、《天工開物》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海外。

②生產(chǎn)技術:a.兩漢時,冶鑄技術東傳朝鮮、日本,息產(chǎn)中亞、歐洲。制漆工藝傳到朝鮮。水利技術遠播中亞和歐洲。b.唐朝時紡織技術傳入朝鮮、阿拉伯。明朝時,中國先進的生產(chǎn)技術和文化知識傳入南洋各地。

③文學、藝術、體育:a.屈原的詩歌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,唐詩傳入朝鮮、日本。b.馬球、足球、圍棋等活動在唐朝傳入日本。

④文字:a.漢時,許多朝鮮人使用漢字。b.唐朝時,日本參照漢字草書和楷書的偏旁,創(chuàng)制了日本文字。

⑤思想:中國的儒家經(jīng)典、漢代佛教傳到日本。

⑵外國文化傳入中國

①農(nóng)作物品種:a.宋朝時,占城稻由越南傳入中國南方。b.明朝后期,原產(chǎn)美洲的甘薯、玉米、馬鈴薯和煙草等傳入中國。

②生產(chǎn)技術:a.唐朝時從印度傳入熬糖法。b.明朝引進了歐洲的水利方法,記載于《農(nóng)政全書》。

③科技:a.唐朝時,印度的天文、醫(yī)學、歷法知識傳入中國。b.明朝時,利瑪竇帶來西方的科技著作。

④藝術:唐朝時朝鮮的高麗樂、中亞的舞蹈、印度的繪畫、雕塑、音樂、舞蹈藝術傳入中國。

⑤宗教:a.佛教于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中原地區(qū)。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,帶回佛經(jīng)600部,譯出1300多卷,成為研究古印度的珍貴史料。b.伊斯蘭教在唐朝時由阿拉伯人傳入中國,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清真寺。c.景教——基督教在唐朝時從西亞傳入中國。明朝后期,更多的傳教士來華。d.祆教、摩尼教在隋唐時也由西亞傳入中國。

3、中國古代的對外貿(mào)易商路

⑴秦漢:以陸路為主。當時中國的絲綢等物品主要通過絲綢之路運到西歐各國。與此同時,海上絲綢之路也已開辟。

⑵隋唐:分海、陸兩路。海路從廣州出發(fā),經(jīng)馬來半島、印度可到波斯灣,唐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(mào)易。從登州、揚州出發(fā)可到朝鮮、日本。

⑶兩宋:陸地絲路中斷,夏、遼政府將歲幣經(jīng)內(nèi)蒙西運,出現(xiàn)了又一條北方絲路。特別是南宋造船業(yè)發(fā)達,促進了海外貿(mào)易,中國的絲綢、瓷器大量輸出日本、朝鮮和非洲的一些國家,換回外洋貨物。

⑷元明清:元朝水陸兩條絲路并進。明朝初期海運船隊遠達東非和紅海,中西貿(mào)易興旺一時。清朝康熙以后,閉關鎖國,只準廣州一地接待外商,海上絲路不暢。4、

4、古代促進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

張騫:通西域后開通絲綢之路,開辟了中西交通新紀元。從此中國文明不斷傳到西方。

甘英: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,但到達西亞波斯灣。

安敦:166年派使臣從海道來中國。這是中歐友好往來的最早記錄。

鑒真:唐朝高僧,六次東渡日本最終成功,在日本居留十年,傳播唐文化。

吉備真?zhèn)洌?

玄奘:唐朝高僧,唐太宗時期取天竺研究佛經(jīng),促進中印非文化交流。

馬可?波羅:意大利人,元世祖時來華,居住十幾年,并流傳有《馬可?波羅游記》。

列班?掃馬:畏兀兒族人,前往西亞和歐洲,成為我國第一位訪問歐走各國的旅行家。

鄭和:1405—1433年七下西洋。

利瑪竇:歐洲傳教士,明朝時來華,帶來歐洲的科技著作。

(責任編輯:liushengbao)

2頁,當前第1頁  第一頁  前一頁  下一頁
最近更新 考試動態(tài) 更多>
凤翔县| 岗巴县| 汝南县| 阳高县| 全南县| 岑巩县| 拉萨市| 宣武区| 卓尼县| 临泽县| 红原县| 平江县| 乐清市| 永丰县| 新竹县| 亳州市| 民乐县| 竹溪县| 安平县| 德昌县| 尉犁县| 上饶市| 家居| 遂宁市| 吴忠市| 甘南县| 会理县| 六枝特区| 深水埗区| 陈巴尔虎旗| 台南市| 宁强县| 称多县| 敦煌市| 公主岭市| 溧水县| 紫云| 故城县| 龙海市| 象州县| 吉林省|